星空综合体育app下载 【行业资讯】骑行浦江,探访浦东滨江带,解锁“新质秀岸”与“世界客厅”的工业遗存

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浦东滨江自行车道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

位于浦西江边,抬头向东远眺,眼前逐渐展开一幅如同史诗般的工业遗迹画卷。浦东滨水带从浦东与闵行两区的接壤处起始,一直延伸至长江的入海口,整个岸线长达约43公里。在这段滨水带中,杨浦大桥与徐浦大桥之间的区域尤为关键,其岸线长度约为22公里。

高耸的混凝土建筑群和宽阔的厂房轮廓,在黄浦江波光粼粼的映照下,承载着这座城市工业发展的丰富历史。作为我国近代商贸口岸的枢纽地带,浦东滨江地区留下了鲜明的开放痕迹。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如繁星般遍布的仓库,再到曾经停泊万吨巨轮的码头,它们以雄伟的规模见证了往日的辉煌。如今,它们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了城市发展的潮流,成为了上海工业文明与现代都市和谐共融、相互映衬的鲜明例证。

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_浦东滨江自行车道

骑行路径包括:从歇浦路8号(即曾经的亚细亚火油栈)出发,途经民生路3号(即民生艺术码头),最终抵达滨江大道1777号(即船厂1862)。

浦东滨江自行车道_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

浦东滨江骑行路线图

第一站 歇浦路8号

原亚细亚火油栈

上海近代航运发展史缩影

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_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浦东滨江自行车道

骑行之旅的首站设在紧邻杨浦大桥的原亚细亚火油栈,这个历史悠久的地点坐落于歇浦路8号。它曾是英商亚细亚石油公司在1907年于黄浦江畔建造的亚细亚火油栈的东栈。到了1951年,该油栈被上海市商业仓储公司和上海市商业运输站接管。随后,在1958年10月,这两个单位合并,成立了上海市商业储运公司,该公司隶属于第一商业局。在1980年代,彼时的业主单位上海百联(集团)公司,为了缓解职工的住房难题,对一座总面积达348平方米的旧办公楼进行了改造,将其转变为简易住宅。

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浦东滨江自行车道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

修缮前的亚细亚火油栈东栈

亚细亚火油栈的遗址,作为黄浦江滨江地带仅存不多的木质仓库建筑之一,被誉为上海近代航运建筑遗产的典范。2017年,伴随着黄浦江两岸连通工程的不断深入,负责修缮工作的东岸集团,坚持保护性修复与活化更新的原则,对这座建筑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改造。在修缮过程中,对外墙面、屋架、屋面、承重部分以及附属设施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保护性修复。改造后,空间将能够满足聚会、商务洽谈、展览展示等多种功能需求。

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_浦东滨江自行车道

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_浦东滨江自行车道_浦东滨江工业遗产

修缮后的亚细亚火油栈东栈

第二站 民生路3号

民生艺术码头

筒仓到秀场的华丽转变

浦东滨江自行车道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_浦东滨江工业遗产

民生艺术码头,位于民生路3号,原名为民生码头,其前身可追溯至1890年代,曾是瑞记洋行油栈码头的所在地。1902年,太古公司旗下的太古船务设立了蓝烟囱轮船公司,并在该地建造了码头。由于该公司的船队烟囱均统一涂成蓝色,因此该码头被命名为“蓝烟囱码头”。1953年2月1日,英国商人将蓝烟囱码头转交给了上海仓库公司,从此该码头归入国家所有。进入1954年,蓝烟囱码头正式改名为民生路码头。到了2014年,鉴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原民生码头被认定为上海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_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浦东滨江自行车道

1978年的民生码头装卸场景

原民生码头上的建筑种类繁多,包括了厂房、仓库、办公楼等多种类型。这里不仅全面保留了蓝烟囱码头时期和1990年代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业遗迹,还生动地呈现了场地内丰富的历史元素。在这些建筑中,尤其是两座巍峨的散粮筒仓系列,格外引人瞩目。这两座筒仓均采用了混凝土框架和剪力墙的结构设计,其储粮能力分别高达8万吨和4万吨。筒仓整体呈圆柱形,由多个混凝土制成的储存空间巧妙拼接而成。其侧面配备了楼梯,方便人们直达顶部。在设计之初,筒仓便考虑到了其功能配套,安装了岸壁吸粮机、顺岸皮带机和纵向廊道皮带机等设备。这些设备与散粮筒仓紧密连接,共同构成了一个高效的粮食输送网络。此外,设施还包括办公大楼、装袋车间以及自动化的电子称重设备等,这些配套设备为粮食的储存、处理和运输提供了全面保障。

2017年,为了满足上海空间艺术季的举办需求,民生码头内的一座载重8万吨的筒仓经过精心改造,转变成了艺术季的展览区域。在改造工程中,筒仓的原始结构基本未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原有的风貌。同时,它也获得了全新的功能和深层含义,蜕变为民生艺术码头,并成为了浦东滨江沿岸众多历史文化地标中的重要一员。

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浦东滨江自行车道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

浦东滨江自行车道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_浦东滨江工业遗产

重焕新生的民生筒仓

第三站 滨江大道1777号

船厂1862

紧靠金融区的工业遗存

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_浦东滨江自行车道

领略了那万吨筒仓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我们骑行至第三个目的地,抵达了滨江大道1777号的船厂1862。这个地方,作为陆家嘴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引人注目。

1862年,英国商人尼柯逊与包义德在陆家嘴创立了祥生船厂。到了1901年,该厂与耶松船厂公司实现了合并。随后,在1936年,它又与其他英国船厂进行了联合,形成了英联船厂股份有限公司。这个船厂占地约60万平方米,拥有超过1500米的码头岸线,并配备了4座大型船坞。新中国成立后星空体育app下载入口,英联船厂被整合进了上海船舶修造厂。到了1985年3月,它正式更名为“上海船厂”。2005年,上海船厂搬离浦东新区,迁至崇明区。

浦东滨江自行车道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_浦东滨江工业遗产

改造后的“船厂1862”外部图

祥生船厂的原址保留了一座船台和一个制机车间。该船台的单体建筑占地面积达到896平方米,是一座采用钢混结构的单层厂房,屋顶呈斜面设计,可以深入水中,其最高点可达两层楼高。制机车间的建筑面积为9250平方米,其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屋顶采用三角形锯齿状的钢屋架,立柱则设计为三角空腹样式,部分区域通过剪刀撑来增强支撑,车间内部还配备了吊车梁。

2018年,历经六载的改造工程,船厂老址蜕变为一座占地2.6万平方米的潮流艺术商业区星空体育官方网站,被命名为“船厂1862”。该区域拥有一座可容纳811人的中型艺术剧院,以及约1.6万平方米的沉浸式艺术商业空间。业态丰富,包括高档餐饮、精品零售和文化展览,已成为陆家嘴滨江金融城的一座标志性商业建筑,同时也是上海工业遗产改造的典范之一。

浦东滨江自行车道_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

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_浦东滨江自行车道

改造后的“船厂1862”室内

祥生船厂的历史遗址是浦东地区早期船舶制造业的重要遗产,其中广阔的船台以及跨度较大的机械制造车间等工业设施尤为突出,充分展现了工业建筑注重实用性的特点。该遗址于2017年被正式认定为浦东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沿线彩蛋

沿着22公里蜿蜒曲折的滨江东岸,每隔一公里便可见一座精致且美观的小木屋,它们被命名为“望江驿”。这些望江驿每座占地大约200平方米,内部设施完善,不仅有公共卫生间和公共休息室,还配备了自动售货机和直饮水设备等便民设施,极大地便利了市民和游客。

为了迎合各类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每一座望江驿都巧妙地融合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功能。以望江驿5号“初心”为例,它是一座承载着红色历史的时空穿梭主题教育基地,参观者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深切体验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感染力。这22座宛如珍珠项链般点缀在浦江东岸的望江驿,如今已然转变为滨江品质生活的体验带星空体育平台官网入口,城市文化空间的新亮点,更是年轻人争相前往的新打卡地。

浦东滨江自行车道_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

浦东滨江自行车道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_浦东滨江工业遗产

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浦东滨江自行车道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

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_浦东滨江自行车道_浦东滨江工业遗产

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_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浦东滨江自行车道

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_浦东滨江自行车道

浦东滨江自行车道_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

向上滑动收获美妙惬意

浦东滨江自行车道_浦东滨江工业遗产_上海工业遗产改造案例

在浦东滨江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强调了保护与传承以及开发利用同等重要的理念,旨在进一步扩大滨江区域内需保护与保留对象的范围,增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利用,从而全面展现近代中国和上海在历史、建筑、工程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如今,浦东滨江的工业遗址正焕发出令人瞩目的新生机,完成了惊艳的蜕变:昔日的生锈油罐,如今巧妙融入艺术创意,蜕变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场所;老旧的筒仓之上,绽放出明亮的玻璃天窗,既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又增添了现代的韵味;斑驳的船台,也已华丽变身,成为时尚的秀场,展现着现代与历史的完美融合。未来,高端生产及生活服务领域将持续吸引众多资源汇聚,同时,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也将逐步得到优化,文化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将一应俱全。昔日的工业旧区,将彻底转变,成为浦江岸边熠熠生辉的文化新岸,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焦点。

关键词:

客户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