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 山地车最新发展趋势大解析
近一两年,传统自行车运动尤其是山地车似乎遇到了瓶颈,顶级赛事发展不力,似乎让品牌缺少了一些动力。从轮径差异到公英制避震之争,从小行程XC软尾到29寸软尾车架的再度兴起,技术细节越来越丰富多元的山地车市场其实时刻都在发生变化。
温馨提示:文章较长,建议保存,以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1X 12s是战场的焦点
而为了应对SRAM在山地车12秒产品链中推出专门针对OE市场的SX 12秒套件,逐渐扩大在1X12秒套件领域的优势,Shimano也在5月份基于XTR M9100 12秒套件推出了更上一层楼的Deore XT M8100和SLX M7100系列。目前Shimano在该领域仍处于追赶地位。
从2016年推出顶级的XX1、X01 12s,到随后的GX、NX以及上述的SX套件,整个过程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相比SRAM 12s套件核心的10-50t,500%的低速到高速齿比范围,正负单盘搭配50t大飞轮,进一步扩大了SRAM在1X山地系统的领先地位。更准确的说,这是山地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雄鹰。现在即便是在国内业余赛场,你也能看到披着金色铠甲的XX1、X01或者GX、NX。
随着 SRAM AXS 无线生态系统的诞生,最新的 12s XX1 和 X01 Eagle AXS 山地车电子变速套件也与公路 Red eTap AXS 公路电子变速一同亮相半岛·BOB官方网站,并与最新的 Rockshox Reverb AXS 无线升降座杆搭配使用。
SRAM XX1 和 X01 Eagle AXS 山地自行车电动变速器再次领先一步。
新款 XX1 和 X01 Eagle AXS 山地自行车电动变速器的最大特点无疑是 AXS™ App 可自定义控制。例如,借助新的杠杆式人体工学按钮变速器,AXS™ App 软件可用于根据用户偏好来启动内外齿轮和无线升降座杆。
这让我们看到了继Shimano上一代XTR Di2M9050电子变速套件独家全新可编程系统SynchroShift(协同变速)之后的不同创新。各套件不再是单独的部件,而是可以通过AXS™ App整合为一体,实现一体化联动。SRAM在山地12秒电变领域再一次遥遥领先。
在Shimano新一代Deore XT M8100、SLXM7100系列产品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传统XTR M9100 12s套件的技术,同样采用了Micro Spline铝合金塔基,搭配10-51t(1X系统)和10-45t(2X系统)双向变速12s大飞轮。相比于SRAM10-50t从42t到50t的激进跳跃,Shimano从10-51t的21-33t每隔3、4、5个齿跳跃一次,最后从45跳到51t有6个齿,齿比更加密集。在后拨上,Deore XT采用了更大的13t导轮,以及更长的导臂。
Shimano 新一代 12s Deore XT M8100 和 SLX M7100。
此外,从产品兼容性来看,SRAM 推出了与之配套的 DUB 新规格轴心、直装压板和新款 12s XD 塔基。其中,只有 NX 12s 大飞轮采用了 Shimano 塔基规格结构;而 Shimano 也放弃了原有的 HG 塔基,采用了 23 槽的新款 Micro Spline 塔基。对于这两个品牌来说,为了兼容新款 12s,消费者必须更换整套塔基、花鼓和轮组。
在这一轮的三大套件厂商中,SRAM 无论是山地还是公路都占据着主导地位,1X 系统的成功让大 S 与小 S 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接下来 Shimano 会如何应对、如何反击,还需拭目以待。
隐秘、简约正成为潮流
随着山地车1X 12s系统的日益普及,无前拨线的山地车的布线也逐渐变得越来越“简单”。在大神Nino的Scott Spark RC900软尾战车上,全车搭载了全新SRAM Eagle eTap无线电子变速套件,几乎“整齐”无比。除了前把上高度集成的TwinLoc线控,只有前碟刹线和避震前叉锁线管,前叉和后避震的布线也都集成到了这个左把线控系统中。除了方便Nino一键操作外,还出现了类似近年来破风公路车的一体式车把组理念的“全隐藏”设计风格。
无独有偶,Magura前段时间推出了最新黑科技——无线制动的MCi液压刹车。这款全新配件,完全没有可见的刹车管路,将常规的刹车油缸和油管完全整合到了车把中,其灵感来源于Magura工程设计师的摩托车改装液压离合器,其核心是将传统液压缸内置到车把握把中,其尺寸与MCi的活塞直径相对应。
油管也通过车把上提前设计的特殊孔洞,穿过车把单元和转向管,引导至前叉冠部。作为另一项技术杀手,MCi 油压刹车还设计了 Easy Link 耦合器,这是连接油缸和油管的内部布线系统。整个装置的设计非常创新,最传统的刹车管路“消失”在车把里,但后续的维护确实很麻烦。
在电子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山地车相关零部件也在不断发生着质的变化,或许有一天我们能看到全隐藏线管的车架,一体化的设计也符合未来山地车追求轻量化、简约化的趋势。
电子化领先一步
从最早的Magura TS8 eLECT电子避震前叉、FOXiCD电控避震系统到最新的Rockshox AXSReverb电子避震座杆、ShockWiz避震检测器、SRAMXX1 AXS Eagle电子变速套件等等,新型电子套件层出不穷,科技带来的便利也给传统的山地车领域带来了新的玩法和新的创造力。
作为山地车的灵魂——前后减震器,从去年开始就传出绯闻的FOX Live Valve减震系统终于正式投入量产,号称是继Specialized Brain之后又一电子智能减震技术颠覆者。这项依靠传感器调节前后减震气压的新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电子减震控制系统,利用前叉和后减震器的电子极速传感器和主动阀门,自动调节前后减震器以适应不同的路况。
FOX Live Valve 减震系统终于投入量产,被誉为继 Specialized Brain 之后电子智能悬挂技术的又一颠覆者。
FOX Live Valve 分为四个部分:三个高速传感器(一个在前叉桥后侧,一个在前叉控制器内,另一个在后减震器上,其主要作用是测量减震器手动锁死时的冲击力,并快速打开阻尼)、电池、控制器、两个 Live Valve(主动阀)。其工作原理是在骑行时利用传感器以每秒 1000 次的频率测量和感知地形的变化,如果遇到地面颠簸,则会在 3 毫秒内打开阻尼,同时控制器会根据测量的数据,自动调整不同地形的悬挂参数。
极快的响应时间让FOX Live Valve减震系统在智能操作面前非常容易上手。系统拥有从上坡到下坡的五种操作模式,可以根据你的骑行需求进行自我调节。整套系统的续航时间在16到20小时之间,一次充电大约需要2小时。而且断电后可以自动切换到开启状态,省去了传统电动变压器重新设置的麻烦。
此外,相较于2014年发布首款基于XTR的电子变速套件Di2(M9050)的Shimano,SRAM再次占据了先机。年初全新XX1/X01 Eagle AXS山地车无线电子变速套件再次大大推进了山地车“无线”时代的进程。未来,我们将会看到山地车零配件和公路车一样——充满“电子”元素。
XC新款多功能长行程软尾车
在宽胎、27.5+、Boost规格主流地位已然确立的情况下,在Enduro、XC世界杯等长距离耐力赛赛道难度越来越大的双重影响下,融合传统XC与小行程、全新车架几何、更长行程的Enduro长距离耐力车逐渐成为山地赛的新潮流。这些改变早已超出了传统的范畴,不再是简单回归29轮径或者27.5+宽胎。
在2019年捷克山地车世界杯上,刚刚加入Trek Factory Team的Jolanda Neff和Emily Batty使用了全新的小行程软尾战车。从车架外观来看,有点像传统的29寸Trek Procaliber 9.9SL硬车架,上管采用了类似96 Supreme的单转点悬挂结构,主转点应该位于下支架上方、中管前端。后三角下端采用整体设计,环绕竖管结构。相比于之前硬尾车通过专利IsoSpeed获得的物理变形获得11mm的“虚拟”后减震,这次直接采用了单转点结构搭配小行程气囊后避震。
如今的山地车世界杯,在难度稍高的XC赛段,几乎所有车手都会使用软尾车。而从近几年南非Cape Epic的参赛车调查数据也可以看出,短行程+大轮径依然是车手的主流选择。可以预见,未来短行程软尾车也会是顶级XC山地车的标配。此外,29寸轮径也正在逐渐回归到这一类型的软尾XC车上。
同样根植于山地车世界杯的DHI赛事和长期蓬勃发展的EWS赛场,29寸轮径和长行程耐力山地车的回归逐渐受到热捧,而各个品牌在这个领域的设计也越来越不死板。更长的Reach值、更低的重心、更大的前叉偏移量、更大的29轮径,尤其是更大前叉偏移量带来的轴距差异也成为了这类长行程山地耐力车最大的争议点之一。前段时间TREK也推出了自家的新一代软尾车Top Fuel,有趣的是它和Scott SparkRC一样采用了单转点碳纤维摇臂结构,搭配时下流行的短后下叉设计。这款前后避震行程分别为120mm和115mm的新车,在功能上无疑更加通用,而这也是其他品牌在设计时也会考虑到的亮点。
29 & 27.5 混搭风潮来袭
近年来,山地车的轮径非常流行,从29寸开始,再到27.5寸,两者在市面上都有着各自的粉丝,人们对于29寸和27.5寸的争论不休,各自的支持者都有各自的论据,支持29寸的人认为,它的轮径较大,可以让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大的轮胎接触面积可以拥有更好的抓地力,有助于提高加速效率;而27.5的支持者则认为,27.5虽然与26寸相当接近,但其越障能力、滚动惯性、操控稳定性都与29寸差不多。不过有一段时间,很多整车厂都推出了27.5的版本,所以27.5显得略胜一筹,29寸一时之间陷入了默默无闻的状态。
不过,在作为自行车潮流风向标的德国展会上,去年29英寸车型的数量略有增加。而一些制造商试图找到平衡点。Schwalbe提出了前轮大后轮小的配置,即29英寸+27.5英寸,以提供更好的骑行效率。
Scott 针对旗下部分车型提出了车架共享的概念,即一个车架可以兼容 29 英寸和 27.5 英寸的轮组。也就是说,未来车手们可以根据目前的骑行路线和模式进行选择,同时也能获得更好的骑行体验。不仅如此,在最近的 UCI 比赛中,一些车手甚至使用了 29 英寸前轮和 27.5 英寸后轮的混合组合。这种混合趋势有望在短时间内在整个山地车行业掀起一股大浪潮。
Scott提出了27.5英寸和29英寸eMTB车架共享的概念,让骑行变得更加多样化。
综合型电动山地车
电动自行车的流行是从欧洲开始的,而欧洲的流行是从山地车开始的。这其实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一开始山地车的骑手们是很不屑的,很多人对电动山地车的实用性表示怀疑。但是当它们推向市场之后半岛·BOB官方网站,却发现骑着全避震山地车上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以前要买票才能坐缆车才能滑下山,但是有了电动山地车,骑上山就变得轻松很多,不用买缆车票,也可以骑到没有缆车的地方,还可以拓展更多的路线,而不再局限于山地车公园或者固定路线。最后半岛·综合体育官网入口,就是这些山地车的骑手们,引领了电动自行车的潮流。
山地自行车爱好者正在推动电动自行车的潮流。(图片:梅里达)
山地车自从电动化开始,电能就势不可挡。XC、Trail、AM、Enduro、FR、DH,搭载电能的山地车犹如长了翅膀的猛虎,使用者不再受体能、路线、路况等限制,可以体验更多以前不敢尝试的路线或长距离,它的便捷性和加分点让更多骑行者享受到探索山地的乐趣和探险的刺激……
更让人兴奋的是,国际自行车联盟(UCI)在2018年正式宣布将在2019年山地自行车世界锦标赛中增加电动山地自行车赛事,希望推动电动自行车运动。巧合的是,在台湾,2018年美利达杯已经在山地自行车赛事中增加了电动自行车专项组。E代山地车已被纳入UCI。你还在等吗?
有了电力助力,各种复杂路面都不是问题,试过的人都知道这种极致顺畅的骑行体验。
我要评论